102年12月份  第696期之四 先付出再收穫如果有人問,台灣的失業率高不高,我會有兩個答案,對積極準備的人,我會說,失業率一點都不高,而對消極因應的人,我會跟他說失業率高不可攀。為什麼會有這麼極端的答案?主要是這幾十年來我看過太多形形色色的同仁,往往只需交談個幾句話,我就能知道他是不是我要的人才。人的能力其實是寫在臉上的,有經驗的老闆絕對能識破。 文.洪寶山 ![]() 很多人抱怨台灣失業率高,找不到工作,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各行業的缺工率,例如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,多年來缺工率都很少下降過,我還是要再強調,只要你想做,你有能力做,就不怕沒工作。最怕的是好高騖遠,嚮往的是高過自己能力的工作,又或者,只問薪資福利,卻不強化自身競爭力。 俗話說得好: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 ,要怎樣收穫就怎麼栽。但往往很多年輕人是只問收穫不問耕耘,試想,有哪位老闆會願意用這樣的員工? 台灣實質平均薪資倒退回一九九七?一九九八年,這個數字當然值得檢討,為什麼經歷了十多年,台灣薪資會是這樣的水準?但別忘了我們的人均GDP是逐年上升的,「平均」薪資中,有本事領高薪的大有人在,扣除掉「冗員」不談,我佩服的是那些真正付出努力、靠實力領高薪的耕耘者。 根據經建會官員指出,台灣從2013年到2030年,高階人力將短缺6.3人,低階人力短缺46.1萬人,而中階人力則是供過於求,超額34.8萬人,從這個數字可以很明顯告訴我們,你要嘛就讓自己精益求精不斷往上爬,成為炙手可熱的高階人才,要不然就擁有一技之長,願意吃苦耐勞做低階工作。如果你是一般般的中階人力,很抱歉,供過於求的現象會一直持續下去。 現實所講的就是,你不是好而已,還要更好,所以,當你覺得已經付出很多,想要有所收穫時,請再先問自己:真的付出比別人多嗎? 付出多少,就收入多少,這是不變的道理。很簡單,但可惜的是,很多人不懂。 ※理財周刊696期更多精采文章: ◎封面故事>F股大漲 DNA密碼 ◎名人理財>綜藝鬼才沈玉琳5千元起家 靠房產賺千萬 ◎未上市股報導>搭服貿協議 環球互動估業績倍增 ◎馬凱財金觀察>撥亂反正難熬的陣痛 ◎台股棋手高志銘>內外資同步加持 中光電股價驚驚漲 ◎個股透視>神隆常熟廠落成 法人上看股價115元 ◎港股周報>港股明年再展升浪 復藥與洛鉬可留意 ◎柯建維能量論台股>QE開始退場 景氣行情接棒 ◎林建甫專欄>五大科技改變生活 ◎房市觀察>美國不動產投資的最佳時機 ◎理善大家來>孩有夢 用愛與夢想共築整座城市的美感 ![]() 更多精采內容,請見《理財周刊》696 期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