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聲廣播公司-

103年08月份  第730期之六

虧越大賺越多

近日最夯的議題就是調漲基本工資,勞方希望能從現有的一萬九千多元一舉調高到兩萬三千元,台灣長年來的薪資倒退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經濟停滯的原因之一,調高薪資有其必要。不過,我更在意的是個人能否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。


文.洪寶山

   我在評估一個同仁的價值時,看的就是他的產值,他為公司付出多少、帶進多少利益,公司就是商場,現實點講就是要求生存,而要生存的唯一法則就是要賺錢,這是不容否認也無須避諱的。如果一個同仁始終沒辦法幫公司帶進利潤,那麼他在這家公司就是一個沒有利用價值的人,遲早會被淘汰。

  不過職場上多的是斤斤計較的人,總是計算自己付出多少,獲得多少,這樣事事計算的人,表面看起來似乎是贏家,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,是最愚笨的人。怎麼說呢?我認為人在職場,時時刻刻都在學習、成長,儘管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吃了大虧,做了太多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事,但實質上這些經歷都會內化成自己的實力,增加自己的價值,未來很輕鬆就可以登高一跳,取得更大的成就。所以,短期的吃虧,絕對是占長期的便宜。

  在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球員前,林書豪只是一個坐板凳的球員,雖然一直沒有上場機會,但他除了隊上既有的練習外,還會額外加強練習,他的成功來自努力與態度,有了高的格局,看得到未來的視野,人生也就大不相同。

  看看現在的台灣經濟窘境,不管是留在台灣奮鬥,還是走出去,都必須培養多元能力,成為一顆不管到哪都可以生存,甚至得以長成大樹的種子。

  而最關鍵的能力就是投資自己,例如投資理財能力,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。無須投入大資本,就可以發揮槓桿效應,而且越年輕槓桿越大。

※理財周刊730期更多精采文章:

◎封面故事>金九銀十光棍十一 一路旺到年初一

◎發行人語>虧越大賺越多

◎理周領航講座>創新躍進 跨界投資新標的

◎CEO專訪>悠克轉型拚翻身 搭物聯網活起來

◎專題報導>戰後嬰兒潮老了 醫療照護正夯

◎產業追蹤>台歐盟反規避調查傳聞 台灣太陽能廠誤受牽連

◎台股棋手高志銘>市場需求回溫 法人卡位32xx、26xx

◎能量論台股>台股果然中期反彈 時間不短 空間有限

◎陸股脈動>拿明朝的劍,斬清朝的官?

◎解碼房市>高雄若公布地下石化管線圖資 房價恐下滑5~10%

◎理財我最大>積富房屋呂原富 致富人生密碼

更多精采內容,請見《理財周刊》730 期
或訂閱理財周刊電子版


第一篇  上一篇(24)第25篇 / 共33篇下一篇(26)  最後一篇